“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,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。”在中国佛教界,一提起虚云和尚,人们莫不如雷贯耳,肃然起敬。他功追往圣,德迈先贤,一身兼挑临济、曹洞、沩仰、法眼和云门五大宗脉。正如倓虚法师所说:其建树、道德、年齿、悟证之伟大高深,为近千年来所罕见。”颇富传奇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佛教史。
虚云(1840-1959), 祖籍湘乡县铺萧家冲(今梅桥镇),俗姓萧,法名古岩、演彻,字德清,别著幻游,号虚云。乃近代“一身而系五宗法脉”之禅宗大德。 虚云老和尚,十九岁出家,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;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,以报父母深恩,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,三年遂愿,终见文殊菩萨金颜。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;九十五岁返曹溪,重建南华,中兴云门。历任福建涌泉、广东南华、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。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,被选举为名誉会长。时年,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。 虚云老和尚一生一衲、一杖、一笠、一钟行遍天下,由自度而度人。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圆寂,世寿一百二十岁,戒腊一百零一。 虚云老和尚作为近代禅门泰斗,除了恢复重兴寺院之外,更为后世禅宗复兴而培养储备了大量的弘法高僧和护法居士,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,其中释一诚法师、释传印法师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。
深具佛缘
虚云老和尚青年时就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,一心出家修行,17岁时,其父为防止法师出家为其娶妻田氏、谭氏,然法师与田谭二氏同居而不染,至心佛道。光绪十二年(1886年)左右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,从妙莲和尚(1844年-1907年)受具足戒,师承曹洞宗四十六世鼓山鼎峰耀成禅师(1858年-?)。
在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离开鼓山。
振兴佛教
宣统三年(1911年),为团结佛教徒,保护寺院,斡旋上海佛教会与南京大同会的对峙,虚云老和尚出滇至沪。接着,赴南京晋见孙中山,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诸事宜。同年4月,因政府更迭,在见过孙中山之后,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。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,成立中华佛教总会。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,改名云栖寺。历任福建鼓山涌泉寺、广东曲江南华寺、广东韶州云门寺诸大寺住持。
融合汉藏
民国二年(1913年),西藏有些王公活佛受到英国及印度政府煽动,不肯承认民国政府,袁世凯乃下令云南都督蔡锷准备出兵西藏。为避免生灵涂炭,蔡锷乃托请虚云老和尚冒险深入藏区,商请在西藏德高望重的东宝法王,出面游说当时主政的西藏活佛承认民国政府,消弭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。
精神不朽
1959年虚云老和尚圆寂于云居山。1982年,美国纽约佛教禅宗中心为他修建纪念堂,将其传记用英文刻于石碑。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有《虚云和尚事迹》《虚云和尚年谱》《虚云和尚画法集》等。
虚云老和尚曾以此一对联自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:
坐阅五帝四朝,不觉沧桑几度;
受尽九磨十难,了知世事无常。
五帝:清代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与宣统皇帝。
四朝:满清皇朝、太平天国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。
十难:生为肉球、饥寒雪掩、痢疾待毙、口流鲜血、失足堕水、大病顿发、索断浸水、险遭剖腹、全身枯木、遭匪毒打。
1959年10月13日,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。世寿一百二十,戒腊一百零一。老和尚圆寂前作诗一首:
少小离尘别故乡,天涯云水路茫茫;
百年岁月垂垂老,几度沧桑得得忘。
但教群迷登彼岸,敢辞微命入炉汤;
众生无尽愿无尽,水月光中又一场!